孟云飞:《禅道虚空,天骨淡雅——董其昌》
一、人物简介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书画家。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
二、学书历程
董其昌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是有原因的。《画禅室随笔》记述,董其昌17岁时参加会考,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试卷时,嫌董其昌试卷上的字写得不好,将本该成绩第一的董其昌的改为第二,同时将字写得较好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第一。这件事极大地刺痛了董其昌,他从此苦心钻研书法。史书记载:“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 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征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从钟、王到颜、柳,从怀素到杨凝式、米芾,直至元代的赵孟頫,董其昌几乎学习研究了以前绝大部分历史上的名家。
三、艺术成就
1.绘画
董其昌擅长画山水,取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其笔墨清秀,恬静中和;线条明洁隽朗;设色古朴典雅。他以佛家禅宗喻画,提倡“南北宗”论。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刻有《戏鸿堂帖》。
董其昌的山水画大致有两种,比较常见的一种是水墨或兼用浅绛法;另一种是青绿设色,兼有没骨法,此种方法比较少见。他注重传统技法,题材变化较少,但在笔墨的运用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的绘画作品往往临仿宋元名家的画法,师古不泥古,自成一格。其画法特点,在师承古人的基础上,以书法的笔墨修养,融会于绘画的皴、擦、点划之中,所作山石树木、烟云流水,柔中有骨,墨色层次变化丰富。天启二年董其昌67岁时临摹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采取青绿设色、水墨兼并浅绛的综合绘画手法,充分表现出他高超的技艺。董其昌在当时声望显著,是“华亭派”的首领。
2.书法
在当时书坛有“邢张米董”之称,董其昌与临邑邢侗、晋江张瑞图、须天米万钟并列。董其昌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不计其数,临仿古人的绘画和诗帖是他主要的艺术特色。他认为,必须学习传统,学习古人。他17岁临写颜真卿,22岁师法黄公望,之后遍学诸家,直至80而不辍,翰墨终生。他广泛吸取唐宋元诸家优点,汲取精华.
草书扇面
董其昌强调以古人为师,反对单纯机械地模仿。随着阅历的丰富、思想的成熟,他在继承前人技法时而是有选择地取舍,赋予个性的创意。他认为应该以自己独创的形式再现古人的“风神”。他凭借对古人书画技法得失的深刻体会,摄取众家法则,以己意运笔挥洒,融会贯通,终臻化境。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很高,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小楷相当自负。董其昌虽然生活在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受到两位大师的冲击。董其昌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俊秀,其笔画圆劲古朴,其用笔精到;章法上,疏朗匀称。董其昌的书法作品,用墨非常讲究,浓淡枯湿,其妙无穷。董其昌的书法,可谓是集古法之大成,诸体皆能。史书记载“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清代康熙、乾隆皆以董书为宗法,备加推崇、赏识。康熙皇帝曾对他的墨迹题跋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 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序》,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尤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 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帝王的推崇,致使董书风靡一时,当时满朝皆学董书,成为热潮。
来看一幅行草书五言轴。
行草五言轴
释文: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入绿波中。
款识:其昌。钤印:宫端学士(白文),玄宰氏(朱白相间),玄赏斋(朱文)。
董其昌学识渊博,精通禅理,此作用笔精到,始终保持中锋;墨色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布局得杨凝式之舒朗,轻捷自如而风华自足。风格骨气劲健,精神内敛,萧散虚和,古雅平淡。
《蜀素帖后跋》
董其昌的艺术理论散见于其大量的题跋中。他有句名言:“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是历史上第一次用韵、法、意的概念划定晋、唐、宋 三个时代的书法审美取向。这些看法对人们理解和学习古典书法,起到了很好的阐释。
最为值得关注的,是董氏一贯主张的“以禅喻书”的理论。他把书法学习分为三个阶段: “初若印泥”,“中若印水”;“终若印空”。 换言之,从鸿爪雪泥到行云流水再到无意于佳,董其昌不仅实现了“妙在能合”之继承,也完成了“神在能离”的独创。
董其昌草书(局部)
董其昌富于收藏,如李思训《秋江待渡图》、《蜀江图》,董源《秋山行旅图》、《征商图》,巨然《山水图》,范宽《雪山图》、《辋川山居图》,李成《着色山图》,郭忠恕《辋川山居图》,江贯道《江居图》,赵大年《夏山图》,赵子昂《高山流水图》、《洞庭二图》,王蒙《秋山图》,《宋人册页》等。他的字、画以及书画鉴赏,在明末和清代名声极大。董其昌的大量收藏必将开阔其眼界,提高其水准。作为把玩和自己创作的营养,这些经典的作品一旦作为藏品也就意味着拥有了“取法乎上”的宝贵财富。
不管是“书画同源”说,还是“书画同流”说,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书画相长。精于绘画的董其昌在笔墨、构图、意境上几乎无可指责,这对他的书法成就不无影响。历史上擅长绘画者书法相对较好,纵然未必登峰造极,赏心悦目还是可以做到的。书法和绘画在笔、墨、纸、造型、意境甚至色彩等方面有颇多相似之处,书画相长想必是成立的。而像董其昌这样书画双绝者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后人评价
董其昌的书法,历来评说褒贬不一。褒者倾其溢美之词,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王文治《论书绝句》称董其昌的书法为“书家神品”。谢肇称其:“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 周之士说他:“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 ,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但对董其昌的批评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为激烈。包世臣云:“行笔不免空怯。”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讽刺道:“香光(董其昌)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若遇大将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其实争论自古有之。从古至今,还没有哪个人可以给真、善、美三兄弟中的“美”确切下一个定义。美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境界。然而,人们对美的理解并不相同,因为一方面讲,美有千百种,无法拿标尺测量;另一方面,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环肥燕瘦,各有所好。美是客观物象和人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以笔者眼光来看,如果撇开“善”不谈(比如董其昌横行乡里),这位香光居士的书法的确不错,那飘逸在纸上的线条宛如天籁之音响彻高远的天空。
(作者孟云飞: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