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商讯

微电影“迎娶”外围女还需修炼风骨
想必很多人都有同感:上网看视频,打开一些网页,扑面而来的是一些带“颜色”的片子,有的尺度还很大。
目前,这些电影里,最引人注目、点击率最高的,是讲述外围女生活的片子—不妨称之为“外围女电影”。这些“外围女电影”,讲述了外围女是怎样“炼成”的、讲述了她们的“色艺生涯”,她们的爱情、友情、亲情。
不知什么原因,有些人认为这些电影是微电影,而且是微电影的代表;因为这些电影充斥着拜金主义、纸醉金迷和“情色”,便对整个微电影说“不”,指责微电影创作缺失道德底线和健康底线。
暂且不论这些电影是不是微电影,先看一下其创作是否缺失道德和健康底线。
我们知道,“外围女电影”表现的自然是外围女的生活,这外围女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外人不得而知,但从人之常情和生活逻辑上判断,应该说,不外乎就是电影里的那个样子,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电影还要做美化处理,比如很多片子的结尾是光明的,加了“光明的尾巴”,现实生活中却未必如此。
至于外围女的言行,那当然充斥着拜金主义、纸醉金迷和“情色”了,难道要外围女大讲“仁义道德”?大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或者像《山楂树之恋》、《我的父亲母亲》的女主角那样、走纯情和清纯路线?那还是外围女吗?这个行当还存在吗?
所以,这些“外围女电影”,如果是相对真实地展现了外围女—这个另类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哪怕表现了她们“淫邪”的一面,哪怕只是片面的,创作者也不应被扣上“缺失道德底线”的帽子,毕竟只是一种创作,也难免不尽如人意;反过来,如果创作者有“主观恶性”,要通过外围女去“诲淫诲盗”,那自然是要批的。
那么,这些“外围女电影”是不是微电影呢?
严格说来,不是,因为其中的大多数,不符合微电影约定俗成的特征—既不是微时长,也不是微投资和微制作。
但,能不能归到微电影里呢?我看可以。
因为这类电影不是“大电影”,进不了院线;不是“数字电影”,上不了电视;不是“艺术电影”,艺术上乏善可陈;也不是“先锋实验电影”,其内容和手法上了无新意;在类型上,她们属于“无家可归”者,属于不入“法眼”者;在这种情况下,微电影可以接纳她们,甚至“迎娶”她们。
我们知道,微电影发展至今,奉行“有容乃大”的原则,没有专业和行业壁垒,不拒人千里之外;虽然“外围女电影”未必符合微电影的主要特征,但至少表现的是边缘另类的小人物,而且创作者也多是“人微言轻”的主儿,不是什么大家、大腕儿、大手笔;所以,将“外围女电影”纳入微电影的范畴,说得过去;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微电影的内容。
但,这种归类,是微电影去接纳她们,而不是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她们本来就是微电影,是微电影的代表,代表着微电影缺失道德底线……
说到微电影“迎娶”她们,也未尝不可。
我们知道,自古以来,这“才子佳人”都是一出好戏。这“佳人”,并不都是“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也有众多青楼女子;这“才子”,也并非只是一干附庸风雅的花花公子、“富二代”,也不乏像苏东坡、黄庭坚这样的风流才子、真名士。所以自古以来,才子佳人的好戏,一如秦淮河的灯光烛影,任凭雨打风吹,总能透出些凄美的诗意;而且,这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大致要比富贵庭院里长起来的牡丹,更能让人心动、感动。
何况,如今的外围女,也未必就没有杜十娘般心地良善、重情重义的佳人;所以,微电影“迎娶”外围女,迎娶如杜十娘般的外围女,未尝不可,不是问题。
当然,目前微电影创作还不成熟,这“外围女电影”的创作者们,也只学得如黄庭坚一般,给伎者写些香艳露骨的词句;却未修得东坡先生的风骨,“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写出才子佳人的好戏、流芳网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文章由深圳微电影制作公司小编整理,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出处,谢谢合作!
分享到:
相关文章
商讯网热点
商讯网最新原创
栏目导航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