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欢迎访问商讯网
脑残科技
当前位置: 商讯网 > 脑残科技 >

刘毓文:可穿戴式医疗设备目前只是“娱乐”


投稿: admin  2013-10-15 09:24:44  来源: 创业邦 我要评论(0 ) 访问次数 

口述/bioBAY CEO刘毓文 整理/刘岩

我认为,在医疗健康领域创业的三个最重要的关键词是:技术、学习、坚持。

现在,移动医疗很热,创业项目琳琅满目。我也下载了很多APP,比如有测试心跳、生理期、控制做梦的等等,还有国外很多APP,光测试心跳的就有好几个。但基本都是测试一次。包括可穿戴式的医疗设备,比如测试心跳、血压等指数的健康手表,很难让人相信,目前只能作为娱乐。此时此刻的技术还达不到诊疗的效果。

近两年,医疗健康领域出现的很多新模式,尽管挺炫,但缺乏核心技术。这种炫的东西需要整合专业的医疗内容进去。可以自己研发,可以跟医疗健康领域的专家、医生合作。做互联网的和做医疗技术的人才整合会非常不错。所以,在医疗健康领域创业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技术”。 医疗健康的应用,是基于对人体的透彻把握,所以必须要有技术解决方案。没有技术,不要在医疗行业混。给目前移动医疗创业者们的建议是:要跟医疗专家合作,让医生参与创业。

缺乏核心技术,企业容易被模仿和超越。但是,又不能拘泥于技术本身,应该以开放的眼光寻找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解决方案。医疗技术背景的创业者,容易一门心思死抠技术,忽略形式和载体。其实,他们需要跟其他平台嫁接,需要学习做渠道,不应该“养在深闺人未知”。这要求创业者,应该学会进行跨领域、跨技术的合作,跟不同模式、不同产业链的公司合作,当然也包括跟投资公司的合作。学习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是第二个关键词。

第三个关键词是:坚持。生物医药类的企业不可能像互联网一样,采用很炫的商业模式很快将企业估值做到上亿元。他们的产品科研投入多、研发周期长,这不是能快速赚钱的行当,要求企业能耐得住寂寞,坚持住。

前段时间,爱康国宾的张黎刚来苏州参加bioBAY的一个医疗诊断沙龙。张黎刚本身哈佛医学院出身。他为什么愿意来?因为他们做高端体检,想找新的诊断技术和检测技术,嫁接到爱康国宾平台上。爱康国宾有渠道,为了让渠道发挥更大价值时,就需要找有价值的医疗技术。他们跟医院PK的是怎样提供更好的医疗健康服务。

有一件事情最有价值去做,但又不容易赚钱,那就是做健康科普。前两天,某个群里大家相互转发10大抗癌食物、10个致癌食物的文章。有科普常识的都知道,人体是一个有机体,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没有包治百病的食物,吃哪种食物根本没有标准答案。可见,人们科普意识觉醒,但知识落后。创业者可以跟地方政府合作做科普馆连锁,免租金,做出课程后跟中小学对接,让学校帮忙做培训。

从“每个人适合不同的食物”这个案例中,又引申出一个不错的创业方向:个性化治疗、个性化分析。当前热门的“转化医学”就指个性化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方向。

大家都在谈论的养老地产现在很火。但这个生意的最大问题是:健康老人去没问题,但有疾病的老人,谁来收留?养老地产一定要嫁接医疗服务。得配备齐全医生,起码常见的慢性病的和心血管类疾病能处理,还得有类似120的急救服务,应对突发状况。现在大家都在赚最富、最健康那波人的钱,这就难以复制。养老地产是个美好的蓝图,我觉得两年内看不到成绩。但这并不表示悲观,如果创业者有类似体检机构等类似的渠道,可以找医疗技术过来嫁接;而不是说创业者本来是做药的,非得找地产商合作。

未来两年,医药领域的投资会很热,但真正出手投资的人不会太多,技术型公司之间整合、并购的可能性比较大。比如,做诊断试剂或科研用试剂公司之间的整合。就做药的领域来看,很多投资人原来不投新药研发的企业,现在也开始观望。这个领域技术壁垒非常高,一旦产品成功上市,第一年卖1亿元,第3卖10亿元的企业很多,产品卖七年、八年、十年不成问题,所以投资人要敢于赌。

在医疗健康领域创业,首先要注意有哪些法律、法规,千万不要好心干坏事儿。做好技术、法规、风险评估,这里面有太多机会。但竞争也很激烈,跨界没那么容易,不能着急,必须做好长期创业的打算。

分享到:  
20.9K
栏目导航
热门标签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