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要闻
走出信息过量的焦虑
互联网的出现肯定是人类历史上的大事。它给人类太多便利、速度与效能,特别是青年人,已经开始过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生活。但也应注意到,它还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现在仍未尘埃落定。
比如人们的思维方式就可能在悄悄改变。现在大学生研究生写论文大都依靠网络获取资讯,确实方便,不用像过去那样辛苦地收集数据资料了。很多人因此形成习惯,要找什么问题、线索、资料,不假思索地就去打开“百度”(或其他门户网站的搜索引擎)。这种行为模式太普遍了,我称之为“百度依赖症”。这固然方便,可是网上的信息往往真假参半,不一定可靠,怎么能不加考辨就当作研究的依据呢?
再说,这种只有结果、没有过程的行为,并不利于研究能力的提升,反而可能造成“偷懒”的惯性。拿人文学科来说,接触研究对象,摸索和熟悉研究途径,这过程必然有许多感性的体认,是非常重要的积累。如果没有这个过程,过多依赖网上的材料,会形成碎片式、拼贴式思维,写出来的文章也是没有感觉的。因此,还是要多读书,读完整的书,在不断思考、积累中提升研究能力。
互联网海纳百川的信息存储功能,独特的链接方式,以及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便利化,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思考方式,也在改变千百年来形成的印刷文化的阅读思维方式。由此而带来的思维跳跃、碎片化,缺少深度,专注力的丧失等,都是新现象。
沉迷网络,让很多人已不太可能较长时间集中精力去看一本书,写一篇文章,通常都是不断地打开电脑或手机,看看有没有新信息。大家很容易变得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如果记忆完全依赖互联网,依赖百度、谷歌,那记忆就可能沦为技术化,生物记忆变成物理记忆,这对人类的感情、性格、思维的形成会有什么影响?
信息爆炸,信息过量,也可能会对青年人心理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年我们生活条件普遍比以前好了,但焦虑也多了。这是为什么?除去我们通常想到或者议论到的那些看得见的原因,比如社会转型、市场化等等,恐怕也有信息过量的原因。起码可以断定,信息过量,总是来不及过滤、处理,信息流就如同大海波涛一样不断丛集、翻滚、冲击人们,这可能会产生很大问题,包括社会心理问题。特别是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现在很随意,真真假假,鱼龙混杂,某些负面的东西,可以无限放大。这些每天都在缠绕冲击人们,极大地影响着社会心态。
面对信息过量现象,年轻人要有自觉,那就是通过学习让自己具备一点信息传媒素养。知道现代信息传播的规律,既要接受它,又要看穿它,不是被动面对,不是被裹挟。要培养自己的“定力”,包括应对和过滤复杂过量信息的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规律、以不变应万变的眼光,还有平常心。自己有些“定力”,才不至于完全被信息爆炸的旋流所裹挟,才能在没完没了的各种“现实冲击”面前保持清醒,不“愤青”,不抱怨,也不“九斤老太”,不随波逐流,沉下心来,尽量挤出自己发展的空间,去做一些有意义的实在的事情。
在今天这个普遍焦虑的环境里,一个人要完全不焦虑很难,但能清醒意识到这点,减少一些困扰与烦躁,也许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有质量。以我的经验看,读书和写作也许是一种方法。
比如人们的思维方式就可能在悄悄改变。现在大学生研究生写论文大都依靠网络获取资讯,确实方便,不用像过去那样辛苦地收集数据资料了。很多人因此形成习惯,要找什么问题、线索、资料,不假思索地就去打开“百度”(或其他门户网站的搜索引擎)。这种行为模式太普遍了,我称之为“百度依赖症”。这固然方便,可是网上的信息往往真假参半,不一定可靠,怎么能不加考辨就当作研究的依据呢?
再说,这种只有结果、没有过程的行为,并不利于研究能力的提升,反而可能造成“偷懒”的惯性。拿人文学科来说,接触研究对象,摸索和熟悉研究途径,这过程必然有许多感性的体认,是非常重要的积累。如果没有这个过程,过多依赖网上的材料,会形成碎片式、拼贴式思维,写出来的文章也是没有感觉的。因此,还是要多读书,读完整的书,在不断思考、积累中提升研究能力。
互联网海纳百川的信息存储功能,独特的链接方式,以及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便利化,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思考方式,也在改变千百年来形成的印刷文化的阅读思维方式。由此而带来的思维跳跃、碎片化,缺少深度,专注力的丧失等,都是新现象。
沉迷网络,让很多人已不太可能较长时间集中精力去看一本书,写一篇文章,通常都是不断地打开电脑或手机,看看有没有新信息。大家很容易变得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如果记忆完全依赖互联网,依赖百度、谷歌,那记忆就可能沦为技术化,生物记忆变成物理记忆,这对人类的感情、性格、思维的形成会有什么影响?
信息爆炸,信息过量,也可能会对青年人心理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年我们生活条件普遍比以前好了,但焦虑也多了。这是为什么?除去我们通常想到或者议论到的那些看得见的原因,比如社会转型、市场化等等,恐怕也有信息过量的原因。起码可以断定,信息过量,总是来不及过滤、处理,信息流就如同大海波涛一样不断丛集、翻滚、冲击人们,这可能会产生很大问题,包括社会心理问题。特别是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现在很随意,真真假假,鱼龙混杂,某些负面的东西,可以无限放大。这些每天都在缠绕冲击人们,极大地影响着社会心态。
面对信息过量现象,年轻人要有自觉,那就是通过学习让自己具备一点信息传媒素养。知道现代信息传播的规律,既要接受它,又要看穿它,不是被动面对,不是被裹挟。要培养自己的“定力”,包括应对和过滤复杂过量信息的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规律、以不变应万变的眼光,还有平常心。自己有些“定力”,才不至于完全被信息爆炸的旋流所裹挟,才能在没完没了的各种“现实冲击”面前保持清醒,不“愤青”,不抱怨,也不“九斤老太”,不随波逐流,沉下心来,尽量挤出自己发展的空间,去做一些有意义的实在的事情。
在今天这个普遍焦虑的环境里,一个人要完全不焦虑很难,但能清醒意识到这点,减少一些困扰与烦躁,也许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有质量。以我的经验看,读书和写作也许是一种方法。
分享到:
相关文章
商讯网热点
商讯网最新原创
栏目导航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