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高温数据中心“宕机”!海兰信海底数据中心冷却技术价值凸显
近期,英国正在经历极端高温天气,当地时间7月19日,气温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42度,这也导致了一系列事件:机场跑道被“热化”,铁轨被热扭曲,数据中心也被热出故障。
据报道,甲骨文位于伦敦的数据中心因为高温天气影响,两台冷却系统出现故障,导致数据中心内部气温越来越高,系统自动采取保护措施关闭作业,使得部分用户的数据使用出现延迟问题。直到20日10时左右,该公司才表示问题已解决。
而位于伦敦的谷歌云数据中心也因气温过高出现了故障。19日晚,谷歌公司发布报告称,大楼内的冷却系统出现了故障。为了防止机器被损坏,谷歌关闭了数据中心内的部分设备,直到第二天早上,数据中心才恢复。
传统数据中心一般位于高度安全的建筑物内,内部拥有大量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并且为许多在线服务提供支持。数据中心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热量,必须通过制冷系统维持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同时数据中心的温度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此次出现故障的谷歌和甲骨文数据中心均表示冷却系统出现问题是受到了英国当前“不合理的温度”的影响。
冷却系统确实对数据中心是至关重要的,但过多使用冷却系统又会导致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得气温越来越高。因此,数据中心需要更加高效可靠、绿色低碳的制冷方式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更多极端天气情况。
数据中心“入海流”
数据中心作为一个“怕热”的大家伙,尤其是大量服务器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产生的热量必须要及时疏散,否则数据中心由于散热问题出现运行故障,导致“中暑”。炎炎夏日,酷暑难耐,大海不仅是人们消暑的好去处,也是数据中心“避暑”的新方式。
在众多数据中心冷却技术的探索中,海底数据中心无疑最具创新性。海底数据中心是一种绿色低碳的新型数据中心方案,在节能、省地、省水、低时延、高算力、高安全、高可靠、快速部署等方面拥有了一系列独特优势。海底数据中心易于以集约用海方式与海上风电、波浪能等海洋清洁能源结合,实现高耗能的数据中心向“低碳”、“零碳”发展。未来,随着向我国沿海地区及一带一路国家推广,海底数据中心将为更多公众和企业提供绿色、可靠的数据中心服务。
海底数据中心数据舱示意图
微软自2014年起,开始探索海底数据中心,并在2020年9月公布了测试结果:海底数据中心相比陆地同等规模的云计算单元,其故障率仅为陆地的八分之一。
微软海底数据中心
继微软之后,海兰信成为国内首个涉足海底数据中心领域的海洋科技公司。
2020年11月,海兰信在珠海完成了第一次小试样机测试,测试期间样机的密封、压力、冷却、电力、耐腐蚀等各项系统均运作正常,没有故障情形发生。
经过三个月的实际测试,单舱能耗PUE值仅为1.076。在测试海域温度远高于微软项目的情况下,达到了同等技术指标。
海兰信海底数据中心测试样机
依靠海水自然冷源及密封舱内恒温、恒湿、恒压等特点,海底数据中心在省电、省地、省水、低时延、高算力、高安全、高可靠、快速部署等方面拥有一系列优势,符合数据中心绿色低碳的发展趋势,符合超算、人工智能等对高算力的需求,符合“熄灯”式数据中心的技术取向,将有力促进数字经济及海洋经济的创新发展。
政策加持 商用化进程加快
海底数据中心符合我国双碳发展目标和新型数据中心发展战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先后出台了《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 推动数据中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等政策,鼓励探索利用河湖、海洋等优势资源建设全时自然冷数据中心,充分发挥气候水文和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天然优势,因地制宜促进数据中心节能降耗。海南、广东、山东等地的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也不同程度提出要促进海底数据中心研发及建设。这些政策为海底数据中心发展指明了方向。
测试项目成功后,海兰信在海南启动了国内首个海底数据中心示范项目。海南作为热带岛屿,其区域内数据中心发展长期存在能源短缺、淡水和土地有限、高温高湿气候环境、台风高发的问题,同时未来自贸岛对数据中心的需求难于估量。在海南岛这类热带沿海地区,海底数据中心独特的价值特征将更加凸显。
长期来看,海南自贸岛封关后,海南将迎来大量的离岸数据中心需求。海底数据中心也将助力海南自贸岛和“智慧海南”建设。未来海底数据中心有望不断拓展,向珠三角、长三角、福建、山东等沿海发达地区延伸,为“东数西算”提供补充,逐步建立起以海底数据中心为核心的综合性海洋新技术产业园。